焦點新聞

HOT NEWS

焦點新聞

2019-01-30

留下來或跟我走?團體戰策略開創青農新典範

107年12月6日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首長室

近幾年興起返鄉務農潮,但缺乏農業知識背景的青農如何在熟悉又陌生的家鄉,找到對的人學習?看似無解的問題終於出現了解方。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主辦之「全國青農組織學習暨成果分享會」,活動邀請來自全臺的傑出農友分享在「107年在地青年農民組織與輔導計畫」中成功克服跨域從農的困境的經驗談。

  • 學長帶學弟,小鐵牛第一次就上手

臺中的蘇協源先生擁有超過7年的務農經驗,在大甲地區管理近1公頃的農場,他聽聞青農吳成富的農機互助合作社案例,感動之餘組成了「道卡斯小綿羊互助工作坊」,在大甲農會與農科院輔導下,將自己的農機專業以「換工」形式支援工作坊的夥伴。他發現­­­許多剛入行的「學弟」常常連中耕機(俗稱小鐵牛)都不會操作,甚至出現機器安裝錯誤的離譜現象,身為務農資歷相對深厚的他便扮演農機知識教學角色。而有轉作與輪作需求的農友們透過互相換工,也縮短了重新摸索新作物栽種技術的時間成本。

  • 獨門功夫不藏私,農事成雙的共好經營

農業資訊不發達的時代,「種田」像學功夫一樣得「師徒相傳」。對於嘉義「農事成雙」團隊來說,互相交流心得與共享技術資源才是進步的原動力。綠舍有機農園的劉庭維先生表示:「農事成雙的成員各自生產不同作物,農忙期卻面臨相同問題-溫室農務最容易缺工」。竹崎鄉因地理位置特別,工人大多選擇採收茶葉或葡萄的工作,而溫度炎熱的溫室工就很難找到工人。換工計畫讓團隊互相支援解決缺工需求,他感謝團隊中的農業前輩:「前輩不希望看到年青人走上自己跌跌撞撞的回頭路,因此加入了換工計畫,也讓我們更精進自己的技術。」

嘉義「農事成雙」團隊獲獎


圖說:嘉義「農事成雙」團隊獲獎

  • 麻豆文旦盛產,果皮加工找出路

「賣得掉的是錢,賣不掉的是肥」,文旦農民李佳原一語道破近幾年菜土菜金的無奈。麻豆地區的文旦農民大多小面積栽培(每戶1-2分地),但他卻有近1甲地的文旦田。豐產價崩的問題讓他不得不積極轉型,開始投入柚皮加工的食品研發。然而農二代的「優勢」在品牌行銷時可能反變為劣勢,例如說服長輩改變包裝形式,從「俗擱大碗」改變為「小而美」文創風。他表示:「透過農會、農科院及農委會的輔導資源讓自己的加工技術不斷提升,更重要的是,產品曝光率更高且販售管道更多。」未來他期許麻豆地區農友可以整合運作,如此一來能降低加工設備的成本提升利潤。

  • 首善之都臺北讓農業走出去

偶像劇中的夢幻海芋田都原來是這裡!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財福海芋田」挾帶都市近郊之地理優勢,成為臺北市熱門的觀光休閒農場。農場負責人盧品芳小姐也是臺北市青農聯誼會會長,他善用自己繪圖設計的專長,並透過網路經營農場品牌成功打響知名度。2017年更將自己種植的繡球花製作成護手霜上市販賣,有別於一般農友的產品開發模式,她以「聯名」方式讓專業化妝品牌執行商品行銷與包裝,自己則專心回歸花卉生產。

  • 「貢寮鮑」復興之路,加工品
  • 貢寮漁民李勝興是「青農特色農漁畜加工加值方案」的執行人之一,為了提升臺灣九孔自給率,決心打造貢寮九孔品牌。透過計畫輔導資源開發特色風味的九孔加工品,讓民眾想到貢寮不再只有核電廠的印象,而是在地新鮮美味的「貢寮鮑」。

「全國青農組織學習暨成果分享會」於12月5日假關渡大河之戀皇后號辦理,議程包含「青年農民互助換工優良頒獎典禮」,並請獲獎團隊分享成功模式,也安排「青農特色農漁畜加工加值方案」的執行人講述農產品再加值的經驗。活動當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副處長蘇夢蘭與農科院副院長陳瑞榮蒞臨頒獎,期許回鄉從農的青年在都能順利留在農村,活化農村勞動力。


活動精彩相簿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76878769024454&type=1&l=dbc0147a1e
新聞聯絡人:柴幗馨/社群媒體事務聯絡人

電子信箱:1071004@mail.atri.org.tw 連絡電話:03-518-5045